音樂

認識影片數位音效

張貼者:2012年4月17日 凌晨4:43Bryan Fan   [ 已更新 2014年2月18日 凌晨12:31 ]

非常好的文章,Bryan歸類備忘一下~~~123



Dolby Digital
是美國公司杜比實驗室公司開發的技術,是著名的有損數據壓縮的多媒體儲存格式。

杜比數碼(Dolby Digital),或稱AC-3,是普遍的版本,可以包括多達6個獨立的聲道。最知名的是5.1聲道技術。在5.1聲道技術中,5代表著5個基本聲道,獨立連接至五個不同的喇叭(20至20,000 Hz),分別是右前(RF),中(C),左前(LF),右後(RR),左後(LR);而1則代表1個低頻聲效,連接至低音輔助喇叭(20至120 Hz)。

與此同時,杜比數碼格式也支援單聲道及立體聲輸出。第一部使用杜比數碼編碼技術的電影是1992年推出的《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第一套以杜比數碼編碼技術的家用式鐳射影碟是1995年推出的《迫切的危機》(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DTS, Digital Theater Systems
由DTS公司(DTS Inc., NASDAQ:DTSI)開發,為多聲道音訊格式中的一種,廣泛應用於DVD音效上。其最普遍的格式為5.1聲道。與杜比數碼為主要競爭對手。要實現DTS音效輸出,需在硬體上及軟體上符合DTS的規格,多數會在產品上標示DTS的商標。

DTS公司的初期創辦者之一是電影導演史提芬史匹堡,他在公司成立之前,感到當時的戲院音響系統已經水準不再,及認為在音響品質是最重要的大前提下己不再理想。DTS音響格式於1991年研發,比另一主流格式---杜比實驗室的杜比數碼晚四年面世。DTS的最普遍及基本的聲道配置為5.1聲道,和杜比數碼的配置相近,都是把五條主要(全域)聲道和一條低頻聲道作編碼。

注意的是,不論編碼器和解碼器都支援不同組合的聲道配置(2.0、4.0、4.1等),亦曾以DVD、CD及LD發行。

其他新的DTS標準亦相繼出台,包括支援6.1聲道的DTS-ES。DTS在多聲道戲院音響上的主要競爭者為杜比數碼及SDDS,但在家用上僅為杜比數碼。DTS的面世電影為史匹堡1993年作品《侏羅紀公園》,在杜比數碼《蝙蝠俠歸來》發布後略少於一年後面世。另外,《侏羅紀公園》亦成為首部有DTS音軌的家庭音像(面世於1997年1月),在杜比首部家庭音像(雷射視盤格式的《燃眉追擊》發佈於1995年1月)面世兩年後發布。

DTS於2008年5月將戲院音響部門售予Beaufort California Inc.,即之後的Datasat Digital Entertainment,在戲院上DTS改稱為DATASAT Digital Sound。DTS公司則繼續專注於家庭影院音響技術的研發。
印有四種格式音軌的拷貝底片─(左至右)SDDS(邊緣藍色條)、杜比數碼(片孔間的灰色格子)、光聲聲軌(兩條白線)及DTS時間碼(破折線)

在戲院用途上,DTS資料以特別編製的時間碼,以光學印片機複印在底片上。光學式LED閱讀器讀取時間碼後傳送至DTS處理器,來作聲畫同步。一片標準CD-ROM中壓縮音訊實際的位元率為1103 kbps。處理器亦負責讀取DTS光碟中音訊的角色,新式處理器更可載入3片CD-ROM,或以硬碟作儲存。另外印製的時間碼內含元資料,以資識別,以防當錯的光碟載入後被誤讀。

基於以上先天因素,DTS以CD-ROM儲存音訊,比起杜比數碼有更多細緻的資訊、更為清析。音訊和時間碼的分離,免除了底片損毀等於音訊損毀的風險,但底片時間碼一旦損毀,變相不能把光碟內的音訊播放出來。




DOLBY DIGITAL PLUS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HD-DVD/BD等HDTV時代,杜比公司推出了全新的DOLBY DIGITAL(以下文中簡稱為DD)PLUS音效格式。該格式最高能夠支持多達13.1聲道的環繞聲音效,而最低能夠支援7.1聲道。

新一代的DD PLUS的流量(碼率)在32Kbps-6Mbps之間,比傳統的DD96Kbps-640Kbps的流量相比較要寬廣了許多。同時杜比對DD PLUS做了細分,高流量的DD PLUS音效將用於以HD/BD光碟媒體的影片中使用,而流量較低的DD PLUS音效將用於電視臺的電視信號傳輸,不過DD PLUS的低流量音效也能有極強的音質表現,32Kbps的DD PLUS與DD 96Kbps的音質等同。

DD PLUS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支持多達13.1聲道的環繞音效,同時為了相容5.1聲道的音效,DD PLUS採用了強制解碼功能,將5.1聲道虛擬成能夠為其所用的7.1聲道,並且能夠保證流量最高6Mbps,如果用戶只有兩支喇叭的話DD PLUS還能夠將多聲道聲音混為2聲道,不過該格式目前還沒有能夠支持它的影碟機或擴大機上市銷售,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產品能夠重播出採用該格式錄製的碟片,而讓人沮喪的是採用目前市面上的機器播放這種聲音的話只能夠實現640Kbps的固定碼率輸出,而支援該格式的產品要等到2007年左右HD/藍光產品被市場所接受時候才能上市銷售。

按照杜比公司的設想,在未來這種格式投入民用市場之後將通過HDMI和IEEE 1394這兩種介面輸出,而目前影音器材中普遍使用的光纖或同軸介面由於頻寬的限制將不能夠輸出DD PLUS信號,看來未來的影音產品不將僅僅是畫面品質和載體的升級,音頻格式也會同樣升級,新的一輪影音大戰將於愈演愈烈。




DOLBY TrueHD
杜比®TrueHD是專為新一代光碟媒體所開發的下一代無損壓縮技術。
配合高清晰度的影像,杜比TrueHD技術能夠提供前所未有的家庭影院體驗,讓您能夠享受與高清晰度圖像一樣令人驚歎的聲音。注意"無損壓縮"!
新特性:
1.100%無損的編碼技術。
2.流量高達18 Mbps。
3.支援多達八個分離式24bit/96 kHz全頻寬聲道。
4.獲選為HD DVD的強制性音頻標準,以及Blu-ray光碟的可選音頻標準。
5.杜比TrueHD技術可以支援八個(7.1)以上的聲道。 HD DVD和Blu-ray光碟目前將其最大的聲道數目限制在八個。




dtsHD
在杜比公司在日本宣佈了其下一代的Dolby Digital Plus之後,DTS公司也宣佈了其最新研發的DTS HD格式,未來的影音市場將會更加吸引人。
未來的DTS HD格式將除了兼顧更高的音質、更多的聲道之外,還將向網路滲透,使得下載的音、視頻內容的聲音也向多聲道發展,同時使得採樣方式更加靈活,不過這些都只能夠依賴於流量較低的DTS HD格式,畢竟寬頻網路的速度限制了傳輸資料流程的頻寬。
    DTS HD的資料流程量完全能夠根據使用者所需要的聲音品質進行靈活的變換,同時通過DTS公司最新的無損壓縮技術,能夠使得DTS的壓縮比例比Dolby Digital更小,而損失的細節和信息量更少,從而提供品質更高的聲音,這也是DTS HD得以向網路滲透的重要砝碼。

與Dolby Digital Plus一樣,DTS HD以7.1聲道為起點,並且最高能夠支持32聲道的環繞聲重播,同時資料流量將達到1.5Mbps以上,取樣頻率從8KHz到192KHz(16/24bit),與目前DVD中廣泛採用的768Kbps取樣頻率比聲音品質將能夠得到大幅提升。
    同時DTS HD技術能夠向下相容,即對其推出的DTS、DTS ES、DTS 96/24等格式都能夠完美重播,也就是通過僅帶有DTS解碼功能的擴大機或DVD影碟機都可以對其進行解碼,對機器的相容性更強,不過DTS HD與Dolby Digital Plus一樣僅能夠通過HDMI介面傳輸。




LPCM(Linear Pulse Coded Modulation)
又稱Uncompressed PCM.就是無壓縮,類似於CD的wav格式和Dolby的MLP技術.LPCM就是線性脈衝代碼調變 (Linear Pulse Code Modulation),一種不經過壓縮而錄製音頻的技術,以連續線性取樣的方式擷取類比音訊轉換成數位訊號.聲道有2.0,5.1,7.1這三種,DVD只能運用2.0.現在光碟容量大了,多聲道環繞也開始運用在Blue-ray上.

“DVD時代最多只能承受LPCM 2.0, 因為不壓縮,實在太大了,2.0聲道還能放在DVD上,5.1, 7.1的數據量大了2-3倍,DVD根本免談,只有HD DVD或Blu-ray才有資格,而相比起來,Blue-ray的容量又遠遠超過HD DVD, 因此,目前只有Blu-ray上才能見到LPCM這種巨無霸級別的音軌。 LPCM的流量有多恐怖呢?48/96/192khz採樣頻率,16/20/24bit採樣精度,7.1聲道,最高理論流量192*24*(7+1)=36864kbps= 36Mbps 不過,即便是Blu-ray多半也無法承受這麼變態的流量,不談容量,傳輸速率也很難保證。比較多的應該是48*16*(5+1)=4.5Mbps, 算是比較能接受了。”
發燒略見一斑。BD的LPCM 5.1又分為48KHz/24bit, 48KHz/16bit, 24KHz/16bit...., 現在多為48KHz/16bit。

多聲道的LPCM,一樣僅能夠通過HDMI介面傳輸。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與HD精研視務所

Slash的設備, 音色和風格技巧

張貼者:2011年11月24日 凌晨3:49Bryan Fan



對岸的樂友真有心,雖是翻譯文,但是對於電吉他樂迷也是份值得參考的資料,轉載參考,出自吉他中國論壇。

我自己受到Slash風格的影響很深, 所以一直都在研究Slash的設備, 樂理和技巧.
來了GC也有一段日子了, 有見國內有關資訊闕如, 故今次找來一些較為可信並有用的資料, 希望能解答到不少人對Slash風格的疑惑.

--------------------------------------------------------------------

Slash影響來源

想知道Slash的音色為什麼這麼獨特嗎? 看看他自己的風格, 他所用的設備和他的風格影響來源吧.
Slash的演奏風格源自七十年代中期的藍調基礎, 硬搖滾和重金屬風格. 他所受的影響數之不盡, 其中包括Led Zep的Jimmy Page, Rolling Stone的Mick Taylor, Eddie Van Halen和他的吉他英雄, Jeff Beck. 關於Jeff Beck, Slash說「如果你本身是吉他手, 你會更容易去欣賞Jeff Beck. 他對樂器有一種自然的控制力, 也是一種能創造全新音樂的能力. Blow by Blow是我小時候就聽的一張專輯. 他的範圍包括從情歌到令人沸騰的硬搖滾、重感覺的吉他, 而且更不停超越更高的境界.


Slash所喜歡的樂隊包括Aerosmith, Cheap Trick, Black Sabbath, The Who, Ted Nugent. 他喜歡的專輯為Aerosmith的Rocks, Cheap Trick的Live at Budokan, 和UFO的Strangers in the Night.


Slash是完全自學的!(註: 是的, 他沒學什麼地獄之類的無聊東西)
他學習吉他的方法就是聽專輯然後嘗試翻彈他所聽見的音樂. 他有時一天甚至會彈十二個小時, 而他學的第一首歌就是Deep Purple的Smoke on the Water. 他也用了很多時間彈著Jeff Beck的專輯. 有一非常小段時間, 他跟著Robert Wollan學習吉他, 但他不想傳統地彈著音階和簡單的歌曲, 他是想彈Smoke on the Water的前奏!隨著Slash彈得愈來愈好, 他逐漸對快速金屬和punk有興趣. Metallica, Fear和Sex Pistols都是他聽的樂隊. 你可以從The Spaghetti Incident?這張專輯中聽見其punk風格影響.


Slash風格與技巧

Slash的風格以藍調和和聲小調音階為基礎. 他的風格極為強烈並帶有旋律性的感情. 他主要用小調五聲音階的"blues box"位置來solo, 並有時用Aeolian和Dorian調式, 以及Mixolydian音階和大調五聲音階.

Slash有時會用推弦和用大調五聲音階來作出一種鄉村風格的音色, 例如在Paradise City和Coma中的演奏. 當他彈節奏吉他的時候, Slash會用強力和弦, 低弦的riff及琵音位置等.

Slash的技巧很像70年代末期的吉他手. 他用一種很寬而快的顛音技巧. 他主要用搥弦和勾弦來增加速度. 他用右手來悶音, 而你也會看到他把手放在琴橋並使音色更具衝擊力. 這種技巧來作節奏和主音演奏. 很好的例子是Welcome to the Jungle的特色前奏.

Slash的pick放在食指和拇指間, 有時他也會用閒的手指來勾弦. 他也會換拾音器來作出音色改變. 他其中一個喜歡的主音設定是用琴頸拾音器並把tone鈕減低. 這是所謂的"woman tone", 也是Eric Clapton的喜愛設定之一. Slash亦喜歡用feedback在solo和前奏時延長聲音.


Slash設備

很多人都對Slash的設備有興趣. 但你其實不需要有把3000美元的吉他來開始, Slash本身的第一把吉他就是只有一條弦的木吉他. 他的第一把電吉他是Gibson Explorer, 然後陸續有了Memphis Les Paul複製品, B.C. Rich Mocking Bird, B.C. Rich Warlock, Fender Stratocaster, Jackson Firebird複製品及Charvel. 幾乎所有這些吉他都已賣掉來投資在Slash的吸毒習慣了.


至於弦, Slash是用Ernie Ball Slinky R.P.S.的11-48. 他喜歡用很重的pick, 所以他主要用紫色的Dunlop Tortex 1.14mm. 幾乎他的所有吉他都配上了Seymour Duncan Apnico II pro humbuckers (註: 也就是APH-1).  他的吉他背帶是訂製的.

Slash是著名的Gibson和Marshall用家. 除了Gibson的Slash簽名款吉他外, Marshall也有Slash簽名款音箱. 在1998年, Slash簽名吉他價格大概在$1800美元到3500美元, 而Slash音箱則低於$900.


在1987年推出的Silver Jubilee就是2555型號, 也是JCM Slash的型號.
Slash用groove tubes, E34L output tubes, 和GT12AX7作為前置音箱(也就是ECC83). 這些音箱大部分都已停產, 故只能在二手市場找了.

Slash的現場設備包括4 Marshall 4x12 cabinets, 2 straight cabs放在2 straights上面, 並配以70 watt的Marshall/Celestion Vintage 30擴音器. 最頂的兩個cab連往兩個JCM Slash音箱來作出清聲, 而下面的兩個cab則是連往Slash簽名款箱頭作出失真的節奏/主音音色. Slash另外也有一個2555是專門用來使用Heil Talkbox的. (註: 也就是Rocket Queen中所用的效果器, 利用口部動作作出效果)

他的錄音音箱是: Marshall 2555配以EL34 output tubes和Marshall JCM 800配以6550 output tubes. 其訊號是以Bradshaw custom splitter system來分開的. 有關Slash簽名款音箱的更多資料: 這是Marshall首次為任何吉他手推出簽名款. 這個音箱是以Slash使用的音箱所設計, 也就是1987的Jubilee 2555箱頭. 很多人包括Jimi Hendrix都是Marshall的用家, 但Slash的獨特風格卻是令他出類拔萃. Marshall形容Slash為「極具感情而狂熱的風格, 可謂恆久不滅的音色」他們認為Slash的風格包含了60及70年代影響, 但又保持了現代風格. 這個簽名款是用能腳踏轉換的LeadMaster控制, 令2555成為了雙重channel的箱頭. 同時, 前置音箱的gain的增大, 能讓用家隨時用腳踏轉換前後的主音和節奏吉他的音色. 這個音箱亦配以Series效果及在input gain控制的推/拉(push/pull)功能, 當拉出的時候, 能為節奏音色輸入一種細膩而失真的效果. 一個高輸出(100 watts)/低輸出 (50 watts)的轉換品更可以加強音箱的多功能性和音色範圍.

Slash在現場演奏時會用一些效果器, 包括M.X.R. 10Band E.Q來加強主音的音色和回音. 另外, 他也會用Dunlop Rackmount Wah Wah來作出哇音. 同時他會用Heil Talkbox和Boss DD-3 Digital Delay. 另外, 他也會用DBX compressor和Yamaha SPX 900來處理清聲. 他會用Nady 950-GT Wireless System. 所有訊號都會通過Bob Bradshaw Custom Splitter System.

他用的是Monster吉他線.

Slash的琴頸拾音器大概低於弦大概7/32", 而琴橋拾音器則低於弦1/8".
他的吉他把nut設定得相當低.


Slash的吉他工程師, Adam Day的效果說明:

「E.Q.基本上是上下倒置的微笑圖案, 也就是中間提高而左右減低. Input gain是大概6db而output則差不多是0, 這個設定是在主音時用而已. 延遲是dd-3 (註: BOSS效果), 基本上是solo時用. 另外有時在某些歌曲裡會用更高的delay設定, 例如Slither.」

Delay設定:

一般設定 (slap delay)

Level: 9.30 o’clock
Feedback: 10 o’clock
Delay time: 10 o’clock
Mode: 800ms

Slither設定:

Level: 11 o’clock (sometimes 12 o’clock)
Feedback: 13 o’clock
Delay time: 13 o’clock
Mode: 800ms

Set Me Free設定:

Level: 11 o’clock
Feedback: 7 o’clock (completely rolled back)
Delay time: 9.30 o’clock
Mode: 800ms



這是2010年的巡迴現場演出時的設定:



SmartGate是調至0. 主要的減噪都是用Ebtech Hum Eliminator 8.
Tuner是用來悶掉訊號的.
Boost/Line Driver通常設定至+13dB或+20dB, 視乎需要

Trans-Siberian Orchestra 古典靈魂金屬極推薦耶誕專輯

張貼者:2011年11月14日 晚上10:30Bryan Fan


從國中每年都會應景聽聖誕音樂20多年了,從早期傳統的鄉村爵士靈魂教會曲風,一直感受到其實聖誕音樂很好聽耶!!有一種溫馨幸福的感覺,前幾年開始尋找搖滾曲風找到Twisted Sister-A Twisted Christmas,我非常喜歡,有種歡樂的氣氛,其實適合party,但現在年紀大了,要中庸一點

無意間,我發現一個不熟悉的樂團,Trans-Siberian Orchestra,它的音樂實在太棒了

出了三張聖誕專輯,曲風融入靈魂詩唱,重金屬,古典,以及new age.............多年來已經沒聽到這麼感動的音樂了,大推~~~~~

該團全部有五張專輯,聖誕將近,極力推薦
1996 - Christmas Eve & Other Stories

1998 - The Christmas Attic

2004 - The Lost Christmas Eve


Trans-Siberian Orchestra - Christmas Canon Rock


Trans-Siberian Orchestra: O' Come All Ye Faithful/O' Holy Night


2011開春最遺憾,無法參加Eagles與Mr.Big演唱會

張貼者:2011年1月12日 凌晨2:28Bryan Fan


 
寬宏售票

首先是The Eagles,2010年末開始售票就秒殺搶購,記得開賣沒幾天,NT$4800以下的票就賣完了,今天再看,已經賣了9成9,實在是經濟因素,沒辦法,Eagles當年的樂迷,當今說是爺爺級的一點都不為過,出手哪比的上這些老大哥,真的感覺非常遺憾。

接下來這個就更扯了,一月十日賣票,今天十二號全數賣完,才2天,真是大人物啊!!~~

不過也是有道理的啦,國父紀念館座位不多,余光大哥真是太保守了,大人物耶!!搖滾耶~~幹嘛辦在國父紀念館,如果像Gun's n Rose's在新北市立(現在要這麼稱呼嗎?)新莊體育館,應該租金不會多到那吧~室外人數容納彈性又大,
現在官網一直有加演的呼聲,不過不太可能,這都是很久之前的合約既定作業了。

現在只好期待風聲中的BON JOVI,即使我曾參與過兩次台北演唱會。


看不到演唱會,看YOUTUBE吧!!~~~


The Eagles - Hotel California - Original


Mr. Big - To Be With You








jkjhkj

MP3對我的意義

張貼者:2011年1月4日 凌晨2:24Bryan Fan   [ 已更新 2011年8月21日 清晨5:02 ]


曾經,友人問Bryan,為什麼要收藏mp3這種破損不堪的音樂,無損格式,才是數位音樂的王道。

是啊!大家都瞭解mp3去頭截尾,是因為它容量小嗎?不占空間嗎?還是…..不敢說的內心話根本聽不出來”……..

話說,當年一頭栽進音樂的世界,那年代,最高科技叫卡帶,最高音質叫黑膠唱片然而,卡帶還是多數人的選擇,就因為他方便,便宜,體積小,撥放媒體廣泛,收納容易……但對音樂執著的追求者,只有黑膠唱片是王道,沒錯,再木耳的人都分辨的出音質的差異,因此,收藏,聆聽黑膠,是一種品味,一種專業,一種堅持。

相對於卡帶的優點,也絕大多數是黑膠的缺點,因此,為了這種堅持,硬體的投入,空間的犧牲,耗材的花費,人力的維護……..已形然是一種樂趣,而且,這種樂趣是每個音樂愛好者,都曾經或多或少經歷過。

其實,不見得聽黑膠,才有把玩的樂趣,卡帶也有它藝術的層次,Bryan當年是個窮學生,父母保守,最高級的音響設備,是一台當鋪買的mono單聲道收錄放音機,因為絕大多數都是黑色塑膠外殼(後期流行銀色的),因此,Bryan稱之為黑金剛,黑金剛陪伴Bryan小學時期,人生第一次接觸卡帶這東西。 

7-80年代平民音響主流,錄放音機


八十年代風潮完全不輸ipod的Sony Walkman


吞卡帶的大嘴巴


國中時期,接觸西洋音樂,對音樂的認知慢慢的萌芽,黑金鋼已經不再受吸引,國二那年,感謝父親讓Bryan擁有一台Sanyo立體聲卡式收錄音機,這是Bryan人生第一台音響,於是,從全美熱門排行,夜市盜版專輯,到正版授權卡帶,慢慢聽出心得,原來,正版與盜版,音質有如此明顯差別(當然某些盜版有好貨),為了追求內心的惡魔,從此走上合法的正途,然而發現,這正途不是永恆,太多因素在影響音樂的品質,卡帶的磨損,環境的變質,磁頭的消耗,磁粉的汙染……最高紀錄一個晚上可以清潔磁頭及滾輪數十次,放越久的卡帶,越容易脫落磁粉,一首歌還放不到2分鐘,女聲如同男聲,吉他有如貝司,此時磁頭已包覆一層棕色的磁粉,因此磨練Bryan當年清潔磁頭的功夫一流,這稱之為聆聽的藝術保養,而卡帶循環撥放的特性,磨練出快轉尋找曲段的技巧,這稱之為把玩的藝術選曲

卡帶還有一個優點,在當年經濟普遍不如現在的環境中,廣播所放送的好音樂,可以用卡帶錄下,除了收藏,還可以跟同學交流,增進彼此友誼,這又稱之為生活的藝術創作

儘管這些藝術,豐富了聽卡帶的過程,然而只要是經濟與空間環境的許可,黑膠還是當時追求音質與品味的最高目標,舉凡音樂的蒐集,評論,音質的標準,代表性的作品,皆不見卡帶站上檯面,完全都是黑膠的天下,換言之,卡帶如同用完即可丟棄的消耗品,黑膠才是收藏價值的王道。 


台灣當年各大唱片卡帶授權代理公司

金聲,齊飛唱片


喜馬拉雅唱片


飛碟唱片


滾石唱片


上揚唱片


海盜版專輯,品質還是有差,貼紙都退色了


當年每個月必買一次的全美熱門排行

七海的


細胞的,Bryan認為細胞的音質最好


在這股自以為是音樂人的迷思之下,高中時期靠者打工,擁有了平生第一台黑膠唱機國產達林牌33/45轉機種,在當時(80年代)NT$1600購入,其實並不算便宜,從此走向自以為玩家的迷思道路。

好的音樂,是要付出代價的,沒有擴大機,怎麼推動黑膠音樂,沒有獨立喇叭,怎麼展現黑膠音質,沒有理想空間,怎麼伺候這些體積龐大的器材與展現音場,為了音樂,將前途交給了電子科,為了擴大機,音響電路,將生活交給了中華商場,在此,要感謝當年中華商場忠棟雅瑟音響徐祥訓先生對Bryan的照顧與教導,讓Bryan學習到音響與音樂另外一種層次的本質及態度以外,也在技術上磨練完成平生第一台自組擴大機。

進入黑膠的領域之後,就會慢慢的離卡帶越來越遠了,黑膠選曲的便利性,讓卡帶的選曲神功慢慢退化了,什麼叫做清潔磁頭?生活中已沒有這個名詞了,取而代之,是自以為高尚專業的唱頭()保養,唯獨,卡帶的錄音功能,配合黑膠,更如虎添翼,將黑膠的曲目分製成卡帶分享給沒黑膠唱機的友人,那時過了一段小有成就感生活。

20年前留到現在還在服役的老唱機Technics SL-B2


應該絕版的黑膠唱片,Chuck Berry Box Set


John Mayall - BluesBreakers with Eric Clapton


失落總在爽過後,軟體的代價,不是一般的窮學生所負擔的起,國產正版唱片,一百多塊是跑不掉的,進口版本,沒有個3~4百,買不到主流當季的唱片,古典更是被哄抬得更高,自期許做個音樂收藏者的年少壯志,更不會為盜版貨所折腰,因此,當年要買一張唱片,那可是考慮很久,在唱片行捧在手上端詳許久,才會付錢結帳,而唱片行的清倉拍賣,那簡直是場嘉年華會,等了好久不敢買最後滯銷的唱片,都以1折到3折的價格買到,唯一的缺點,是這些唱片在角落會打圓孔,或蓋上ON SALE的印章區別,當年朋友來訪,常把這些缺線遮掩起來,盡量不要去看封套,如今想來,別有一番感觸。 

打洞的廉價唱片


美麗的ON SALE戳印


就因為是如此得來不易,當初非常珍惜每張擁有的唱片,幾乎張張唱片都聽到滾瓜爛熟,聽到感情的精髓,年少時,自我就在音樂上領悟到一種哲學 音樂沒有難聽,只有無心的聆聽,那段時期,造就了對音樂感受的能力,及奠定現在仍對音樂的熱情。

卡帶有它的藝術,那來說說黑膠的藝術吧! 總喜歡看者黑膠的轉動,唱臂的浮動,昏暗的燈光伴者悠揚的旋律,就在這種享受的情境下,怎麼就傳來一陣搭…..搭如同炒豆子的聲音,此時無聲勝有聲,大豆小豆落唱盤,打段這美好情境的兇手就是灰塵,告別了酒精與棉花,換來了唱片刷唱頭清潔刷及灰塵為伍的日子,因為灰塵佈滿了唱片溝槽,因為灰塵包覆了唱針,雜音,破音,炒豆子音不絕於耳,唯一能防止避免的,就是勤保養防塵,但終究不可能讓聆聽環境變成無塵室,因此,這輕微的炒豆子,成為黑膠獨有的音效藝術。

改善了卡帶不易選曲的特性,黑膠音軌曲曲分明,因此,沒有耐心的樂迷,隨時可挑起唱臂尋找自己喜愛的段落,這起起落落,也許是造成了唱針的毀損,也許是刺傷了唱片的心(你們都不聽我唱完),因此,產生了卡帶絕對製造不出的時尚音效跳針,嚴重的跳針,可能會損毀新唱頭,甚至讓整張唱片無法再使用,這如同DJ舞曲般的跳針,成為黑膠音樂變奏驚喜的藝術。 

黑膠周邊的基本保養品 (靜電刷,唱針清潔刷,毛刷)


廉價的唱頭與唱針


一般人可能認為黑膠唱片就是一個樣,那個12吋的黑披薩,其實音樂聆聽較廣泛的樂迷,更年長的長輩,或專業人士,一定都接觸過其它的規格,例如7吋的黑膠,45轉甚至更快的規格(一般為331/3)LP EP SP等等這些型式,這是當年黑膠問世因應曲目型式,市場策略,硬體設備等…….種種考量所存在的規格,這又是一門知識,在此不多詳述,但這也確實為黑膠的收藏,增添一番樂趣,成為黑膠更為專業玩味的藝術。 

現今很罕見的45轉EP小唱片


八十年代末期,出現了目前堪稱音樂媒體史上最大的革命性產品”CD雷射唱片,這一片直徑約12cm像鏡子般的圓盤唱片,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實在像個外星人發明的高科技產品,晶瑩剔透,音質清澈飽滿,號稱無接觸損耗,可保存數十年而音質不變…………..。 

初期的CD進口貨都有這紙外盒包裝,感覺更加高級


Bryan很慶幸,在青春時期,經歷了卡帶,黑膠,數位CD唱片及數位音樂壓縮檔案音樂交替世代的這個關鍵時期,雖然,在音響專業愛好發燒友的眼中,排除環境變質搭配水準級以上的拾音器材所呈現的音質,是最自然且最高等級的品質,無論何種數位音樂,這種過於假象的潔淨特性,是比不上的,但Bryan這中古年紀不算發燒的音樂執著者,卻非常感激數位音樂,尤其是它最不被專業發燒友所喜愛的小孩’MP3”

Bryan喜愛MP3甚至可用”感激”一詞來表達,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它帶給Bryan幾乎原音重現的懷舊喜悅。

如同文章前述提到,早期音樂媒介在低科技的收錄音機及卡帶的呈現之下,那個時期,多數人們聽的不是音質,不是錄音效果…….而是對於音樂本質真正的欣賞,也許低音不是那麼震撼,中高音沒有那麼透徹,音場沒有那麼寬闊,但是,聽過的曲子,永遠成為人生美好的回憶,懷舊的旋律,深植在人心永恆的感動,反觀,現今的音樂作品,數量,錄音技術,混音音質…..勝過以往不知多少,能留在人心歷久彌堅,奉為經典的,又有多少?

今日,拜MP3所賜,沒有再版發行CD的多數老音樂,透過AMAZON或其他合法網站的授權付費下載,讓我們又能重溫當年美好的音樂,所不同的是,音質變好了,可以永久保存了,那一份驚喜,彌補了當年老器材軟硬體的不足,以及因為歲月,所遺失的收藏,重現回憶,沒有人會在乎什麼底噪””損耗””破壞壓縮”……..這些科技名詞,因為,這可是在那年代,多數人都歷經比MP3更不堪的品質。

音質,是錦上添花,音樂的本質,還是創作與旋律,以及一顆聆聽的心,我們是不是都有一個迷思,音樂播放的當下不是真正在聆聽音樂,而是一直在思考我喇叭位置適當嗎?前後級匹配嗎?PLAYER等級夠嗎?耳朵今天清乾淨了嗎?...............

儘管隨者數位壓縮科技越趨進步,FLAG,APE,TAK……這一類號稱無損格式的數位檔案,地位快速的凌駕於MP3之上,受到部分專業愛樂者的青睞,讓音樂媒介的世界更多采多姿,是樂見的好事,但Bryan還是要感謝”MP3”,沒有的出現,就沒有後續更優秀的小老弟,沒有的平易近人,這麼多歷史上懷舊的音樂,也許就被人遺忘了,沒有,就無法讓我在夜深人靜咖啡陪伴的夜裡,年輕數十歲,感激您”MP3”!


註:以上文章單純對音樂媒介技術發展演進的個人體會看法,筆者支持合法唱片版權以及合法轉檔或下載之數位音樂。


經典演唱會 Deep Purple Rock in Taipei (台北南港展覽館)

張貼者:2010年5月23日 上午8:58Bryan Fan   [ 已更新 2010年5月23日 晚上11:04 ]


Deep Purple原始團員,左起:Guitarist : Ritchie Blackmore,  Vocals : Ian Gillan,  Bass : Roger Glover, Keyboard : John LoordDrums : Ian Paice

Deep Purple現任團員,左起:Drums : Ian Paice, Bass : Roger Glover, Keyboard : Don Airey Vocals : Ian Gillan, Guitarist : Steve Morse


前言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硬式及重金屬搖滾,在25年前那個青春期叛逆的國中時代,蹭恨虛偽的民歌與矯情的流行曲,發現原來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搖滾,一種可以鑽入內心認同,且能依賴信仰的藝術,從此,這種態度,深深的烙印在生命中。

如同與每個人一樣,總是有年輕歲月的偶像,當年,Bon JoviMotley CrueSkid Row……………喚醒了那年代幼小的音樂叛逆心靈,搖滾,就這麼啟蒙了,雖然帶者點流行,但確實是許多人心目中階段性的英雄。

那時期一次偶然的機會,從警廣余光青春之歌的節目,接觸到一首完全不曾感受的搖滾,那種節奏緊湊,豪放中帶內斂,非當年那種還帶者流行青春的搖滾,濃郁的藍調味,秩序中帶狂野的連音吉他,主唱如魔女般的嘶吼I love it and I need it,原來,這就是萬年經典的祖師爺”Deep Purple”

稍有資深的搖滾樂迷應有如此體悟,搖滾,不是快,重,狠就好,這種音樂,當下感受可能很震撼,但是聽久之後,會漸漸麻木毫無感覺,因為,它沒有一種精髓叫態度,老搖滾,因為多半隨者一種元素,我們稱之為藍調,這是搖滾不可或缺的精隨,以及態度

201058日這天,筆者來朝聖了,台灣的搖滾分子,這天是非常重要的,沒有Deep Purple,就沒後代這些自以為搖滾的樂團,在台灣,沒有Deep Purple,就沒有早期的薛岳的幻眼合唱團,沒有李亞明的藍天使,沒有丘丘合唱團,甚至………………伍佰………五月天………可能還要靠邊站吧~~~

 

老搖滾,小搖滾,全體肅立,Deep Purple台北演唱會

 19:45開場,對於其他的演唱會而言,這個時間是開得有點晚,還好不是布洛克兄弟主辦的(sorry!諷刺一下,同天的Tears for Fears演唱會,聽說遲到許久,布洛克的通病),就當作是越晚越有feel~~

第一次在南港展覽館參與演唱會,對這場地完全不熟悉,不知他是否跟國際會議中心一樣,有不同容納人數的場地,剛說完開場有點晚,進場上個廁所,突然發現,怎麼一股龐大音量灌耳,出了廁所,仔細一聽,不得了,是Highway Star!!感緊對者還在上廁所的友人喊到,快第一首”Highway Star”了,隨即,所有人衝出廁所,快步奔向會場,是的~~~期待了25年的祖師爺,挾帶者重音量在台上飆起了Highway Star

這一刻,站在最後一排愣住了,這經典的Highway StarGillan, Golver居然活生生的在面前演奏,搖滾的兄弟們,這是如此的震撼啊~~~有點小抱怨,也太準時了吧!!這麼重要的曲目,怎麼會放在開場,以為會放在壓軸的地方,遺憾了,前1/3沒經歷到。

 Morse的吉他,真是不囉嗦~~其實演唱會之前,就看了很多Deep Purple DVD ,包括Perihelion Live At Montreux,他是個練家子,技巧,態度,年紀,對Deep Purple是登對的,其實Morse在搖滾樂界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士,當年他也曾參與Keane樂團,關於他的事蹟,有機會再介紹。

 

YouTube 影片


因為某些因素,不得已這次買的票是最低800元,反正就最後面了,乾脆選後一排,依據以往經驗,可以站者盡興欣賞,不會檔到後排,不過,這次場地,傻眼了,空曠平面的場地,是一排排的折疊椅排出來的坐位,連個坡度都沒有,電影院可能都還比較高級,剎那之前,還以為是選舉的候選人政見發表會?高中的週會?開學典禮?還有什麼…….還有更好的形容嗎?反正一整個賺到,感覺不到8001500 2000的差別,後排之後是記者區,一個木頭搭的箱型高台,根據經驗,記者只會在第一首歌,拍照攝影後就會離開,這150公分左右高的高台,一堆經驗人士已經虎視眈眈了,是的,沒錯,第2首歌這一票人就已登上高台,近眺舞台,但好景不常,隨後就被工作人員趕了下來,看來這主辦單位,與搖滾還是有點距離的。



不虧是搖滾的祖師爺,從Highway Star爆發性的開始,一連3-4首都沒有停歇,尤其在第三首Strange Kind of Women,這首藍調風味的搖滾曲,也是出自於經典專輯Machine Head,詮釋的演奏,如同72Made In Japan,只差在沒有Vocal與吉他的對飆,結尾的藍調吉他飆奏,一整個正到不行。

第五首的Fireball又把全場整個帶到高潮,這可是71年創團始祖專輯的專輯同名曲~~接下來是2003年算是新專輯中Bananas中的Contact lost,一個慢版的間奏音樂,串起了Deep Purple近期來的國歌Sometimes I Feel Like Screaming,現場轟動的情形,讓筆者驚訝,想不到現場多數人都會唱,看一看都是年輕一輩的朋友,原來這首新歌,是近年吸引年輕朋友的重要作品,Morse在間奏吉他彈的非常有感情,讓樂迷見識到他柔情的另一面。

1973Mary Long又把現場帶回了經典的歲月,現場的朋友可能對於此曲不是那麼熟悉,這首是Deep Purpleru階段性的一首作品,出自於Who Do We Think We Are專輯,此時的Deep Purple漸漸發生危機,接下來的歲月,它們開始面臨解散,分家,又重整。

場面稍微平靜的現場,緊接者又掀起一波高潮,那熟悉Keyboard引領一段教堂式的旋律,在加上俏皮的流暢的彈奏,搭配藍調吉他挑釁融入,一首名曲Lazy又讓現場搖滾迷掀起一股狂躁,Ian Gillan的經典口琴,現身台北,這會讓人揪心的藍調口琴,猶如神話般的章節,今天現場目睹他了,那種滿足之感………………… 

Don Airey這位近年加入取代John LordKeyboard手,實在讓筆者對他刮目相看,如同之前在DVD已領教他的魅力,今天,他又搞了個小插曲,讓在場台灣人雀躍不已,古典與電子音樂的交錯獨奏,展現出它純熟的功力,最後出現了台灣名謠望春風,這樣尊重當地國的溫馨小動作,當場所有樂迷全體肅立給予最高掌聲的敬意,相信這是音樂人以及樂迷最高境界的互動及感動。

YouTube 影片

 

John Lord一樣,Don Airey擁有無可置疑的功力與專業,但還是有點小小的遺憾,無法見到John Lord一面,2000年他還在為Deep Purple效力,欣賞他那老來滿頭白髮專注在鍵盤演奏的搖滾態度,還有那份成熟音樂家的魅力,尤其在PerihelionJohn Lord彈奏古典鋼琴與交響樂團開場的畫面,那真是搖滾樂的昇華經典~~實在不了解他離團的主因?

 

演唱會的過程中,發生了一點失誤,其實對我們而言,算是不能說的驚喜吧!開場時因為工作人員從高台趕下我們,一直以為這是嚴謹的主辦單位,但怎麼居然有人從800元區鑽到最前排都沒人阻擋,這也難怪,主辦單位的坐位安排一開始就是個敗筆了,如何做到完善的管控?筆者一行人就被工作人員認為是上洗手間的樂迷,而正當光明走進前排,雖然是鑽在前排側面,但已心滿意足了,一個800VIP升等演唱會,謝謝老天給了一個死忠25年樂迷的禮物,本身知道這樣的行為不好,但當下,若是普羅大眾呢?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就把它當作是一個不能說的祕密吧~~~~

 前排的震撼,實為感動,除了當年Slash,還有20年前Richard Marx罷唱事件因而補唱的演唱會以外,好久沒有接受前排的衝擊了,心目中如神人般的搖滾精神領袖,居然就再咫尺之間Space Truckin'經典曲搭配震撼的前排音效,親眼見到諸位團員寶刀未老,汗如雨林的演出,就在緊湊銜接中,緊接者出現演唱會的最高潮曲目” Smoke On The Water”,此時前排的樂迷,情緒已達最高點,所有人舉起雙手,跳躍者配合音樂的起伏,當主唱開始第一句” We all came out to montreux….”,筆者稍有驚嚇到,所有人居然都會唱,上千人高分貝的合唱,蓋過了主唱的聲音,這種合唱的震撼,若非在場無法體會,更是勝過軍歌的雄壯威武;另外,根據還留於後排的友人,及工作人員事後的描述,Smoke On The Water因為所有樂迷的跳躍,場地一度出現如同地震般的震動,讓在場工作人員一陣虛驚,這也是筆者參加多場演唱會難得的經驗。

YouTube 影片

YouTube 影片

 

Smoke On The Water結束後,團員稍做休息,在很短的時間,緊接者Encore song,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得不提Roger Glover,其中他獨奏了一段,身為Bass手的Roger Glover一直很低調,就因為他的低調,讓我注意到他,甚至欣賞他,早期就是原始團員,在Rainbow時期,他離開Deep PurpleRainbow跨刀,甚至擔任唱片製作,讓人見識到他才華的一面,之後又回歸Deep Purple,年輕的Glover與一般長髮搖滾藝人一樣,並不會讓人多注意他,但這位大叔真是越老越帥,越老越有型,早年他喜愛戴帽子演出,並蓄者鬍子,非常有型,近年來,他多以頭巾搭配他那歷經歲月的白色鬍鬚,有如Harley-Davidson的代言人,再加上在舞台,常以笑容與其他團員互動,深深認為,這就是搖滾質感的昇華。


YouTube 影片


在演出的最後及結束之前,主唱Ian Gillan一直高喊UnbelievableFantastic~~這是筆者看過多場Deep Purple Live DVD所未見到的表現,台灣搖滾樂迷的水準與表現,已不同以往了,這是一場值回票價的演出,有生之年,我還是期待Deep Purple in Rock


 音響篇

話說此次演唱會的音響,其實非常的失望,事前,媒體透露,該團對於音響效果的注重,務必要求展現100%的效果表現………..等等,事實呈現的效果,差強人意,低音並沒有強烈的衝擊感,那種搖滾樂震達心臟的感受完全不存在,中音有迴音反射,糊成一團,高音稍雜,不夠清晰,比四月國際會議中心的Europe演唱會還差,也許是成本考量,樂團也讓步了,不過看看香港的最低門票,換算台幣還是超過千元,若能提升音響的水平,筆者是贊同合理的票價提升。

 

廁所篇

活了40年,在這場演唱會,見識到一件從未見過的景象,在筆者的印象中,公共場所的洗手間,永遠都是女士在排隊,今天,看到了一個奇景,居然是男士在排隊,一位男士的女朋友從女士洗手間出來,發現她男友排的隊伍已經轉彎了,興奮的說:~~我第一次看到男生廁所排隊耶””,索性拿出相機拍了一張經典排隊照,真希望有機會能跟這位女孩分享這張經典照片

 

感受

不論此次演唱會軟硬體及樂手表現,談一談對於筆者心目中意義,相信熱中西洋音樂的4-5年級生,在當年的那個求學年代,是個資訊不如現在網路世界發達的年代,在加上普遍窮困的學生生活,買盜版錄音帶,甚至自行錄製廣播音樂,成為多數學生的精神慰藉,喜愛音樂的年輕人,如同喜歡運動的男孩,免不了需要一種"工具"來充實自己所謂的理想,一顆300塊的籃球,一把500塊的吉他,可以彈出偉大四和弦,一把1000塊的電吉他,永遠考驗自己那練也練不會的偉大四連音,多少人可能跟筆者一樣,月考了,聯考了,桌上一疊的國文,數學,收音機放者搖滾樂,手中仍舊是在練那考試永遠不會考的琴譜。

這樣單純的生活與年紀,音樂是他們唯一的慰藉,那也許永遠練不會的和弦,卻是感動他激勵他的生命原動力,可能畢業了,事業成功了,娶妻生子了,也許失敗了,人生不順遂,但他們都不會忘記,人生有挫折,會再次去尋找那當年一路扶持他的朋友,音樂。

今天這場演唱會,聚集了這麼多有緣人,可能是學生,老師,教授,父親,母親,老闆,醫生,律師,黑手,無業遊民………………..但是,相信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大家來尋找那當年的自我,是的,今天筆者最感動的,是……….一群人重回了那最原始的平等,那單純的一股夢想,一種寄託,一場演唱會最大的意義,是能夠喚醒一個人最原始的悸動,也許有一天你不再聽搖滾了,但我們都在努力使那一天,離得越遠越好~~

 

 

演出陣容:

Vocals : Ian Gillan
Drums : Ian Paice
Bass : Roger Glover
Guitarist : Steve Morse
Keyboard : Don Airey

 

 

 曲目:

1.  Highway Star
2.  Things I Never Said
3.  Strange Kind Of Woman
4.  Maybe I'm A Leo
5.  Rapture Of The Deep
6.  Fireball
7.  Contact Lost (
演奏曲 - Steve Morse 吉他主奏,附加後段獨奏)
8.  Sometimes I Feel Like Screaming (
非完整版)
9.  Well Dressed Guitar (
演奏曲 - Steve Morse 吉他主奏)
10. Mary Long
11. Lazy
12. No One Came
13. - Don Airey
鍵盤獨奏 (含望春風)
14. Perfect Strangers
15. Space Truckin'
16. Smoke On The Water
-- Encore (
安可)
17. Hush
18. - Roger Glover
貝斯獨奏
19. Black Night



現場花絮

散場人潮





外出戳記(很像遊樂園的模式)



工作人員

搶購T恤及周邊商品,可惜晚了一步,什麼都沒搶到
聽說此次現場購買的紀念T恤,印有Deep Purple此次巡迴演唱會所歷經的國家,其中包括台灣

Matthew Lien with Roger Glover
(據說他們是相識多年的好友了,Matthew會喝啤酒?讓人太驚訝了,他在我心目中,都是創作那種修身養性,修道人仕在聆聽的音樂)

Matthew Lien with Roger Glover


聯合新聞網報導

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2B4-23303d3-2B3b3c4-233-2F313-2F3c4-233-2B-21-3D


嘶吼不再 Ronnie James Dio辭世

張貼者:2010年5月23日 凌晨3:57Bryan Fan   [ 已更新 2010年5月23日 清晨6:33 ]



根據YAHOO新聞 2010/05/17 15:35

(法新社洛杉磯16日電) 重金屬樂團「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彩虹」(Rainbow)與Dio樂團主唱隆尼. 詹姆士.狄歐(Ronnie James Dio)的妻子溫蒂(Wendy Dio),今天在網站宣布狄歐過世消息,享年67歲。她並未說 明狄歐死因,但據傳狄歐罹癌。狄歐以高超嘶吼嗓音與舞台上黑暗性格聞名,據說也是他把「惡魔角」手勢發揚光大。在重金屬樂,惡魔角是黑暗勢 力的手勢之一。


這位搖滾樂界,也算是祖師爺級的人物,讓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注意到他,是1985年,繼USA for Africa- We Are the World活動之後,Ronnie號召重搖滾樂界舉足輕重的當紅樂手,共同發起了援非義唱Hear'n Aid這個計畫活動,Ronnie當時接受訪問曾說: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觀感,只要有一個人的心靈、生活或態度被改變了,那麼就達到我的目的了。

是的,這群被世人視為"不道德的少數名族"乃是為了響應Ronnie所發起的Hear'n Aid計畫,從今日角度來看,Ronnie的成就,足以於當年USA for Africa的Bob Geldof相提並論。

Ronnie是一位很執著於搖滾的音樂家,可惜他的搖滾路,並不因他的努力而順遂,早年雖經歷天團Black Sabbath及Deep Purple擔任主唱,但都是樂團已漸走下坡,過氣之時期,雖然在Rainbow時期與吉他鬼才Ritchie Blackmore的合作,堪稱為Ronnie事業上的高峰,但雖叫好,仍無法超越Deep Purple所創下的榮耀。後期自創的樂團Dio,雖堅持70年代硬是搖滾的精隨,但整體成績還是不敵80年代新崛起的新浪潮重金屬搖滾。

而Ronnie也是一位創作型的歌手,在他的音樂中,可以嗅出非常執著且堅持的硬式搖滾曲風,混厚帶勁的高音嗓音,偏重的節奏旋律,火爆且剛硬的電吉他solo,低沉駭人的BASS,完全都是對味的硬式搖滾風,只可惜這種風格,隨者流行搖滾的崛起,慢慢得讓年輕一代的樂迷忽略。

隨者Ronnie James Dio的辭世,有無限的感慨,老搖滾慢慢是否無法承襲了,這幾天,再次將Rainbow及Dio的老唱片拿出來回味,向老將致敬,一路好走,搖滾永不死。


Black Sabbath時期

Rainbow時期

Dio時期

晚期Heaven & Hell

Ronnie James Dio with Roger Glover (Deep Purple)


Dio - Hungry For Heaven Live In Super Rock ' 85 Japan

Dio - Hungry For Heaven Live In Super Rock ' 85 Japan




向Phil Lynott致敬 Hero by Europe

張貼者:2010年4月7日 上午9:21Bryan Fan   [ 已更新 2011年1月12日 清晨7:42 ]


Phil Lynott


Thin Lizzy

YouTube 影片


Hero by Europe


Hero這首歌是在紀念Thin Lizzy的主唱bass手靈魂人物Phil Lynott (1949-1986),
Phil Lynott於1986年因病魔侵襲而去世,他是Europe主唱Joey Tempest年少時的偶像,
也是因為他、在看過Phil Lynott的演唱會之後,Joey Tempest才決定當個搖滾歌手,

正因如此,所以Joey Tempest才會寫出如下的歌詞:
It's not like I wouldn't dream, if you had not shown the way……and gave me something to hold on to……when I was growing up you were the rock in my life……and gave us kids, a chance to dream……。

如果有看過Hero的MV的話,就會看到Phil Lynott的海報掛在牆上,同時在MV中扮演新一代樂迷的那個青少年
(牆上貼Europe海報彈 吉他的)就是Europe的keyboard手Mic Michaeli的兒子,果然非常有傳承意味啊!)

另一個看法:
最後5個年輕人,邁向自己人生的理想往前走,
轉頭回來,是5位成功的當今搖滾樂團......


這不就是玩過音樂的年輕人曾追隨的夢想嗎....


寫在Europe歐洲合唱團台北演唱會之前

張貼者:2010年1月16日 清晨7:58Bryan Fan   [ 已更新 2010年5月12日 清晨7:13 ]

很多人應該常在類似如:跨年晚會,頒獎典禮,或者是揭幕等.....的這種活動,都會聽到一首由緩到爆發,氣勢磅礡的一首西洋歌曲,多數人會朗朗上口那句歌詞,但不見得熟悉這位演唱團體。

 Europe,這一個曾在20多年前,橫掃全球樂壇,當然包括台灣,以一首 The Final Countdown 創造出超過800萬張,並且高踞全球26個國家冠軍榜首位置的瑞典重金屬搖滾樂團。

事隔多年,很多人對"重金屬"這三個字很陌生,印象就是與毒品,暴力,血腥拖離不了關係,是的,80年代,除了流行音樂以外,一種延續于60-70年代的硬式藍調搖滾,經過龐克,流行,新浪潮的改裝之後,衍生出的風潮

 當年的搖滾樂團,在重金屬的流行標誌下,長髮,捲髮,皮衣,美女,重型機車……..,以及飆高音的主唱,節奏明朗的節奏吉他,都是必備的型式,例如:暴力玩樂的形象:Motley CrueSkid Row,詭異血腥的代表:Ozzy OsbourneIron Maiden

 雖然多數樂團都是偏向較陽剛的一面,但是在這股潮流下,也出現了較清流的樂團,他們的曲風較具旋律性,歌詞中也較沒有暴力血腥的內容,例如現在還活躍於樂壇的Bon Jovi,還有就是Europe

 1986年是Europe歌唱事業的重要里程碑,The Final CountdownEurope銷售成績最佳的一張專輯,在當年,很多人常把EuropeBon Jovi做比較,雖說是較清流的樂團,但是在當時,還是把它們歸為重金屬樂團,撇開音樂性質不說,裝扮上仍是標準重金屬長捲髮的帥氣模樣,而且因為如此,再加上主唱Joey Tempest帥氣俊俏的臉龐(可參考The Final Countdown Mv中出場甩麥克風架的英姿,當時迷倒不少女性的樂迷,在台灣,Europe可以說是創下女性粉絲最多的重金屬搖滾樂團記錄。

也因此,強烈主流意識的金屬迷,不削Europe這種娘娘腔的搖滾型式,認為他們失去了重搖滾應該具備的狂野不羈及著重的演奏技巧,而不承認他們為重金屬搖滾,只歸類於一般流行搖滾樂團。

反觀Bon Jovi就沒有這個問題,雖說Bon Jovi也是走流行路線,但John Bon Jovi個人較偏於陽光,有點壞又不會太壞的特有形像,抓住了年輕人崇拜的特質,反而讓他受到男女歌迷不同階層的喜愛。

 其實筆者當年就是那自以為是的呆主流金屬迷,讓我遺憾的錯過了1988年的台北演唱會,記得當年雖然因膚淺的執著沒有參加演唱會,但還是跟音樂好友"阿彬"騎者機車在中華體育館繞行,感染那時的氣氛,只能說……….聽音樂就聽音樂嘛!!,擺什麼架子,讓自己遺憾至今,收藏的演唱會票根,永遠少了一張青春的記錄。


(圖片來源:余光音樂)

1986年台北中華體育館現場演唱英姿

1986年台北中華體育館現場實況

 Europe讓筆者很窩心的就是,其實以他們當年如日中天的知名度,其實擺擺大牌架子是很正常的,但是,從這些記錄照片看到他們平易近人的一面,台灣啤酒,小吃,還有國粹:檳榔攤(雖然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嘗試),不知是當年民風淳樸,不然就是Europe真的是個愛台灣的樂團!!

其實當年有很多來台的國外藝人,形象都很不錯,對於台灣都很友善,例如:Air Supply,Lobo....................................


算命耶 ~~~

 
 右邊是當年該場演唱會的主辦人:余光先生 ,喔~~~很年輕喔~~

當年演唱會實況


(以上圖片來源:余光音樂)

一直到出了社會,結識了也是音樂迷的同事"Jason”,在一次的暢聊中,提到了Europe種種的往年回憶,突然懷念起這已經遺忘多年的樂團及音樂,再次從充滿灰塵的CD堆中,重新將它送入CD Player,此時的我,隨者年紀的增長,經歷音樂更多的涉獵,完全拋開年輕時愚蠢的執著,發現Europe的音樂,不論作曲編曲,演奏技巧,都相當夠水準,尤其John Norum的速彈及連音,毫不遜色於當今知名樂團,決定重新用心感受Europe

 

Europe前身為Force樂團,1982 Europe的經紀人Thomas Erdtman安排他們參加一場瑞典搖滾樂大賽,從此受到唱片公司的注意,之後並製作發行了卡帶,由於團員的身家背景都是來自歐洲,於是決定將原來的Force改為Europe

1983年,推出第一張同名專輯Europe後,至Europe的第五張專輯Prisoners in paradise一直到1991年才發行,經紀人也從原來的Thomas Erdtman換成Herbie Herbert,據說這張專輯拖延這麼久才問世,是因為唱片公司希望Europe能多寫些節奏柔和的歌曲,不想有太多重節奏的歌曲。但曲風改變後的 Europe似乎已不被樂迷所接受,這張專輯的銷售亦不及前幾張專輯。

1992年,是Europe即將消逝的一年,3月於英國樸次坎斯完成最後的巡迴演唱後,Europe的歷史就寫下休止符。之後JoeyJohn LevénKee Marcello發表過個人專輯,其他團員亦加入其他的樂團。

 

一直到2004年,是筆者再度接觸Europe,在Prisoners in paradise之後隔了12年,再度發行新專輯Start from the Dark,當時第一眼看到此張專輯的宣傳報導及照片,為之驚訝,這五位帥哥,歷經歲月的洗禮,有一種洗淨鉛華的感覺,Joey Tempest一頭捲長髮已不復在,取而代之的是樸素的直而略灣捲自然的齊肩髮型,最勁爆的就是鼓手Ian Haugland,當年一頭秀長髮已剃成光頭,也許是男性賀爾蒙作祟不得不剃吧!!歲月的痕跡,確實不留情的烙印在每個團員臉上,也讓我不得不感慨,自己也從年輕歲月變成了中年大叔了。


上:The Final Countdown宣傳照

中:巴黎演唱會留影

下:2006 年Live In Sweden訪談照



 

再來是2006新專輯Secret Society2008Almost Unplugged,之後2009Last Look At Eden,除了Almost Unplugged唱了許多懷舊不插電的老歌,其他都是全新創作,讓筆者感受到重新蛻變的Europe,旋律性依舊,搖滾氣勢技巧更加自信熟練,最重要的,從年少輕狂的活力昇華為內涵的成熟搖滾。

 

除了音樂專輯外,筆者也收集了Europe幾張具代表性的DVD,從影片中,更能觀察到該團的蛻變。

Europe Rock - The Night Collectors 

收錄該團經典Music Video,其中Bonus收錄了Europe青少前時期參加音樂大賽的演出及得獎的片段,青澀的模樣,非常經典




片中花絮青少年時期專訪




老中青四部曲,不要懷疑,都是主唱Joey Tempest



 片中1982參加音樂大賽時Joey Tempest留鬍子裝成熟,無法與後來聯想的照片。



熟悉中帥氣的Joey Tempest



現在的Joey Tempest


1982 年,初萌芽參加音樂大賽的影片

YouTube 影片

YouTube 影片

不同時期得獎的英姿


Europe - Live In Sweden The Final Countdown Tour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

這是一張收錄該團於1986的現場演唱會實況,從影片中可以窺得當初他們意氣風發的英姿,雖然這是收錄1986Live實況,但發行時間是在2006年,因此Bonus收錄了2006年的該團團員重返當年錄音室懷舊的花絮,非常直的一看,從影片中,發現歲月不饒人, That Was Then, This Is Now. 其中還有鍵盤手Mic Michaeli再次坐上當年那鋼琴,彈了一段Carrie的開頭鋼琴旋律。



YouTube 影片


Europe - Live From The Dark

2005年的雙DVD Live Concert,可以看到最接近近期的團員面貌,所有寶刀未老的演出,都在這張DVD忠實呈現,DVD2記錄了排演花絮,團員專訪,是一場演唱會的全記錄。




最後來看看,不同時期的 The Final Countdown

標準MV版本

YouTube 影片


1986 Live In Sweden The Final Countdown Tour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版本

YouTube 影片


2006 Live From The Dark版本

YouTube 影片


 今年2010年,睽違22年後,Europe再次即將踏上寶島的土地,從Gun N Rose的身上,讓我們感受到,老樂團在當今還能看到原始的團員組合,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事,年長的歌迷,這是他們當年流行前衛的代表,也是青春的回憶,年輕的朋友,也可以來感受一下,20多年前的搖滾,其實是不遜於現在的流行音樂喔~~

這次Europe Live in Taiwan,完全是The Final Countdown時代的組合,22年前我遺憾的缺席,這次...................我來了!!

 

團員

Joey Tempest-主唱

John Norum-吉他手

John LevénBass

Mic Michaeli-鍵盤手

Ian Haugland-鼓手

 

歷年專輯

Europe (1983)


Wings of Tomorrow (1984)


The Final Countdown (1986)


Out of This World (1988)


Prisoners in Paradise (1991)


Start from the Dark (2004)

Secret Society (2006)

Almost Unplugged (2008)

Last Look at Eden (2009)



YouTube 影片


同時文章發佈於Mobile01


後記 2010 3/31


這天終於來到了,早年參加過Slash及Yngwie的演唱會也是在此,但都是在一樓
國際會議中心二樓的位置超乎我想像的好,視野相當理想,音響也尚可接受,低音的彈跳可直震心臟

因為花了一點時間用了晚餐,所以關於Promo下一次要來台灣的AJ 與Kenny G的開場前活動,我就沒遇到了
但到是經歷到一個懷舊感人的場景

"余光"大哥做開場介紹

這是多麼經典的一幕啊!曾幾何時,我們已經忘記什麼叫開場了,不就暖場樂團表演,不然就是直接表演

這個熟悉沉穩的感性聲音,陪伴我們數十年走來,對於西洋音樂的啟蒙,進而執著,
Europe經過余光大哥的開場介紹,不管是老樂迷,新樂迷,都更堅定了今天大家前來共同的目的
也讓大家的共識更凝聚了~~

真得是對台灣友善的樂團,沒有架子,沒有傲慢
開場時間非常準

從Prelude的前奏,引出的第一首是2009 新專輯的 Last Look At Eden
如同唱片中的順序

也許是20多年前的偶像吧!在場的樂迷有6成以上都是3-40多歲的壯中年人 (其實自己也是40歲的中年人了)
大多是坐在座位上,保守的看表演

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那個年代,父母師長就是教導要含蓄、保守、不要過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不過還是有一些叛逆的中年人,與活潑的年輕人,在前幾排表現了搖滾的精神

基本上,此次的演唱會,曲目平均到讓我非常驚訝,也非常讚賞
也就是老的暢銷曲,老的專輯曲(非榜上暢銷),新曲,幾乎是各佔三分之一

因此,使得有些非深入欣賞Europe的樂迷,會有新歌比較多的錯覺

此外,其實從Europe來台之前,我從他們的DVD演唱會就有察覺到,他們似乎在轉型
John Norum漸漸捨棄早年出道一直使用的 Fender,而改用Gibson Les Pual

曾經也與一些朋友談論到 "
近年來吉他手改用Gibson,
所以Rock The Night等...裡面原曲的一些搖桿泛音技巧都聽不到了"

是的,我也深有同感
早期的Europe比較編向流行及新浪潮搖滾,fender的明亮音質,搭配joey高亢的嗓音剛剛好

但近年來,Europe改以較重,較沉穩的曲風,所以搭配了Les Pual

個人還是稍有點不習慣,究竟joey還是很陽光明亮帥氣的風格

希望他們下張專輯,能拉回來一點,至少兩系列吉他並用,是我最樂意見到的


另一個遺憾,可惜,近年的好作品 "hero" 沒有唱


還有一個抱歉,因為整個回到當年年輕清春歲月的回憶,一時high了起來,吹了好幾次很大聲的安可口哨

結果前排是三位媽媽,帶一位6-7歲的女兒

被我口哨聲不知是嚇到還是吵到

小妹妹一直回頭看(瞪)我好幾次

後來看到他媽媽好像有跟他解釋,這種場合的狀況

害我真不好意思,後面不敢吹了

在此,這位媽媽若有看到,跟您說聲 "歹勢" 啦 ~~~

最後的Encore Sone,讓人非常驚豔
The Beast,我認為是近年新專輯得一首好作品,節奏的團員的默契,都達到成熟的表現
因此,前奏一出,我又讓小妹妹睡不著了

之後,壓軸的 The Final Countdown
等了25年,倒數了25年,

全場都激動了,此時,吵小妹妹的不是我了,而是全場的歐巴桑與歐吉桑..........還有他媽 >_<

尾場結局,一句話,寶刀未老
當年的偶像,現在的實力派

期待下次"一定會再相見"




曲目
01. Prelude
02. Last Look At Eden
03. Love Is Not The Enemy
04. Superstitious
05. Scream Of Anger
06. No Stone Unturned
07. Sign Of The Times
08. Dreamer + Carrie
09. Seven Doors Hotel
10. Optimus (John Norum SOLO)
11. Seventh Sign
12. Let The Good Times Rock
13. Wings Of Tomorrow
14. New Love In Town
15. Start From The Dark
16. Ready Or Not
17. Cherokee
18. Rock The Night
Encore:
19. The Beast
20. The Final Countdown

ps: 回家周末,再以上面的曲目,小酌重聽,強力推薦~~~








Guns N' Roses 2009亞洲巡迴台北演唱會

張貼者:2009年12月17日 晚上10:32Bryan Fan   [ 已更新 2009年12月22日 凌晨2:31 ]

 
 
這個號稱影響1/4世紀,且還在影響老中青三代的偉大樂團,甚至地位被封為與Led Zeppelin, Deep Purple等經典老搖滾樂團平坐的Guns N' Roses終於來台灣了
 
這是我們五年級生,20年前夢寐以求的夢想,終於在12/11這天實現了,但是當初得知這個消息,也掙扎了許久,因為除了Axl Rose以外,都是新加入的團員
 
撇開技巧不說,那個吉他手DJ Ashba,一副日本視覺系娘泡的樣子,實在與老槍的風格很不搭,比之前的肯德基叔叔還無法接受,
 
因此,網路出現了兩派不同的樂迷,支持老槍的堅決不參加,支持Axl Rose的擁護到底,畢竟還是Guns N' Roses
 
 
2009 GNR 巡迴陣容
* Axl Rose - 主唱,鋼琴 (1985-present)
* DJ Ashba- 主奏吉他(2009-present) 
* Richard Fortus - 節奏吉他 (2002-present)
* Tommy Stinson - 貝斯 (1998-present)
* Ron "Bumblefoot" Thal - 主奏吉他 (2006-present)
* Frank Ferrer - 鼓 (2006-present)
* Dizzy Reed - 鍵盤 (1990-present)
* Chris Pitman - 鍵盤, programming (1998-present)
 
 
幾年前,Slash's Snakepit 來台灣時,二句話不說,買了最貴的票,一定是挺Slash,當然那場演唱會,值回票價,
 
現在,新槍來了,考慮了許久,決定參加到底,理由很完美,2000年,我參與了Slash,9年後加上Axl Rose,我剛好湊到一個完整的組合了,但因為是新槍,純粹是感受氣氛,加上自己年紀也大了,搖不動了,所以買最便宜的門票,加上預購打折,NT:1350
 
 
 
兩位年輕的好朋友,Willy與小宇,是我音樂的夥伴同好,有了他們,使這場演唱會更熱鬧了。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看演唱會,一定要酒的陪伴,我把它當作是一場盛大的酒吧聚會,搖滾+美酒,有經歷過的人就知道,這是多麼美麗的組合啊~~
 
想不到,我這嗜好還滿有國際觀的,入場前,到便利商店準備買200cc隨身wisky,想不到,一堆老外居然跟我存者同個目標,差點被他們一掃而空,還好我是本國人,說國語,有公民保障配額
 
 
 
喝不夠,吉他手還有很多,找他拿就有。
 
 
 
現場排隊的人潮,已經彎了一圈到了街角,讓我懷念起20年前在中華體育場看演唱會的回憶,也是如此的排隊,看來人不少
 
其中讓我很驚訝的,年輕人非常多,真是不可思議,此外,辣妹也很多,我看應該都是被男朋友拉來的吧~~
 
排隊中一堆年輕人,可能是沒經驗吧!就大辣辣的把飲料相機,拿在手上,當然最後是被沒收還有保管的下場,唉~這我就是老經驗了,看了數十場演唱會培養出來的經驗,低調。
 
媒體說,Axl Rose是遲到大王,但我說句實話,哪場演唱會準時開場過,與其說遲到,到不如說是故意製造等待的氣氛吧!!
 
 板橋縣立體育館的大門,6點半人已經很多了
 
 
 
 
 
 
 
 
兩位守法排隊的有為帥哥
 
 
為防止主唱Axl Rose打人鬧事,中華民國政府警政署派出菁英部隊駐守,Axl Rose不敢輕舉妄動,此舉獲得世界各國好評。
 
 
這是窮人票的入口,北門。
 
 
 
最後一排的寬敞空間,是我們的最佳位置,席地而坐,飲酒狂歡,是的!!這是低檔門票的享受哲學,與一堆人硬要是擠前面,是不一樣的感受的。
 
新板特區的豪宅真好,在自家窗戶就能看到演唱會了,不過常常這樣被音量轟炸,住這豪宅還真可憐。
 
 
 
 
搖滾區人還不少喔~~比想像預估的多。
 
 
看台區也幾乎是坐滿了。
 
 
演唱開始!!
 
 
 演唱會一開始,整個讓我心情跌到谷底,這..............這是什麼國際級演唱會的音效,簡直跟免費的跨年晚會一樣,聲音糊成一團,鼓聲完全沒力,記得20年前同樣是戶外的中華體育館,西洋演唱會BASS鼓聲打到心會痛,常跟周遭朋友說,只要參加過一次國際演唱會,你將會感動到此生難忘,真是自打嘴巴,還真難忘了~~
 
仔細推敲了一下,懂了,主辦單位為了節省成本,只有在舞台架設喇叭,而且數量不多,而以往演唱會場地在中段會再架設一道輔助喇叭牆,也沒有了,讓我想起20前Richard Marx來台演唱,因舞台像歌仔戲台而罷唱事件,人家也還有兩道喇叭牆耶~~~
 
現場的爆破很震撼,比音效震撼。
 
一開場有點小失望,Axl Rose不知是昨天喝太多了,還是跑夜店太晚睡了,嗓音有點拉不上去,尤其唱Welcome To The Jungle時,已聽到現場有人說老槍老了,但是後來就漸漸恢復水準了,我想應該是沒做暖喉的動作吧!!
 
當Axl Rose慢慢恢復水準時,老歌也慢慢出場,全場搖滾懷舊的氣氛越來越熱,越來越hIgh,已經不管音響的敗筆了,聽到那一首首年輕時狂野的懷念,心裡越來越激動,感動的心情非筆墨所能形容。
 
這裡我要特別說,之前的什麼新槍老槍,根本是多慮了,我要為新槍說幾句話了。
 
第一除非你是衝破頭,搶到頭香的第一排,能看清除團員表演的細節,除此之外,不管新槍老搶,大部分人都看不到啦!!大家都還是以音樂氣氛為主,連電視牆都看不太清楚,就算是slash來了,也是一樣啦!!
 
第二這是我最要讚揚的,新槍的功力,把老槍音樂詮釋的一點都不遜色,吉他手的功力:不管是藍調指法,速彈連音,clean tone合旋,說實話,都跟唱片版本水準一樣,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亞洲巡迴演唱會,除了DJ Ashba,參與Chinese Democracy 錄音的吉他手Ron "Bumblefoot" Thal ,也現身在現場,頓時兩位吉他手互相較勁,真是精采極了!!
 
其實,說句客觀話,就算是slash,也可能在現場吐槌(現場賣的那張Live in tokyo DVD我有收藏,slash在演奏Knockin' On Heaven's Door的一段就吐槌了),所以推翻了對新槍的成見。
 
 

YouTube 影片

 
Chris Pitman 的鍵盤,也是表現不凡,其中的一段古典new age solo,突然從重金屬演唱會轉變為輕音樂會,優美的旋律,值得讚揚。
 
曲目中,穿插了非常多Chinese Democracy 的歌曲,說實話,這張專輯,我有很用心去聽,但.............真的聽不進去,旋律沒有以往經典的感動,吉他沒有驚艷的橋段,所以現場型成一股很有趣的現象,只要一唱到Chinese Democracy 的歌,就一堆人跑廁所,還客滿呢!!大家都開玩笑機諷這張是民主廁所歌。
 
不過,在現場多數的年輕人,看來比較熟悉經典曲目,當耳熟能想的歌曲一上場,歡呼聲四起,但對於一些其他的經典好歌,就沒那麼大的反應了,像Rocket Queen,這首我非常喜愛的曲子,在尾端,有一段單獨鼓與吉他旋律轉變的經典樂句,這段是Guns N' Roses 演唱會中也是很有名的高潮橋段,但發現現場居然反應的人不多,當我學起國外演唱會DVD裡的這一段,口哨聲來陪襯,可能帶起一些人的記憶了,才有人歡呼鼓掌。
 
說到口哨,不知是我們這老頭子年輕時不學好,還是現在年輕人家庭教育好,沒有幾個人會吹哨,我的哨聲,確實為現場帶來更有演唱會的氣氛,唉~~這東西,也只能在這種場合派上用場,有時招計程車用這招,還會嚇跑計程車司機呢~~
 
說到這個Bass手Tommy Stinson ,我認識你了,曲目中他獨唱了一段The Who的My Generation ,真是讓我機皮疙瘩掉滿地,Stinson用藍調搖滾方式詮釋,整個正點到不行,在加上兩位吉他手的藍調搖滾吉他的加持,這是這場演唱會讓我最驚艷的意外橋段,只能說:Stinson真有你的。
 
吉他!!吉他~~還是吉他,這場沒有Slash的演唱會,核心主軸的吉他一直沒讓我們失望,Ashba 及 Ron的表現真是讓我對新槍刮目相看,演奏技巧,音色都有一定水準以上,Ron最後還搬出了雙吉他,Ashba的舞台魅力也不容小覷,從電視牆看到他帥氣的彈奏姿勢,耍帥的一些動作,不禁讓我想起很像Ozzy Osbourne 的吉他手Zakk Wylde,一樣有個健壯的體格,半蹲彈吉他的狠勁,身上一堆金屬與刺青,改觀了,回收我之前的話了。
 
看了這麼多西洋演唱會,不管這些重金屬藝人多麼的放蕩不羈,但我最佩服他們敬業的精神,麥克風一到手上,是拼了全力,拿出最佳水準來表演,與演唱會DVD中的表現一樣,完全不會因為我們觀眾少,我們是小國家而有所差異,我說的就是Axl Rose,一樣是全場跑,一樣是感到聲嘶力竭,在演唱會情緒亢奮到最高點時,我也要對他們的賣力演出致敬。
 
節目到了尾段,現場飄起了雨了,馬上一個念頭起來,這時後,如果音樂響起November Rain那段鋼琴,全場一定會沸騰到做高點,可惜,節目並沒有這樣安排,而有幾段,前奏都響起了悅耳的鋼琴聲,讓我們一度以為是November Rain,全場驚叫不已,結果都失望了,直到我看到Rose坐上了鋼琴前,突然一個念頭....對嘛!!這首歌絕不會假別人之手來彈前奏的,此時反應很快的告訴我,是的,This is November Rain,我的口哨聲就這麼畫過短暫安靜的現場,大家都回神了,知到這一刻來了,全場的歡呼聲轟死了新版特區,包裹者12月的雨,這一刻,大家都感動了,尤其到了中段的吉他獨奏,20年....等了20年了,深深的深呼吸一口氣,大口啜飲手中的wisky,值得了.........值得了.................
 

 

YouTube 影片

 

最後的尾聲,傳來一段刷G調的clean tone,來了,來了,Knocking On Heaven;s Door
這首歌,可是排在我最欣賞的10大西洋音樂排行榜中,當年對這首歌會感動,不是因為bob dylan,而是在1985年一個名不經傳的樂團"Heaven"所詮釋的版本感動了我,在加上Slash的加持,使我對這首歌一直很有感情,
 
當下,我全身顫抖,起雞皮疙瘩,口哨吹的嘴都腫了,鼓聲下去時,心裡再一次的悸動,全場跟者高唱Knock~Knock~Knocking On Heaven;s Door,跟者DVD版本一樣,最後的高潮,Axl Rose全唱跑跳,最後差點要跳下舞台,後面現場加長的演奏,Axl Rose的帶動唱,此刻覺得值回票價了,我享受者是跟國外演唱版本一樣的橋段。
 

YouTube 影片


 
當Knocking On Heaven;s Door結束後,Axl Rose向大家say goodnight了,但我知道,這絕對還沒有結束,因為台北是個美麗的城市,怎麼可能沒有Paradise City 呢?
 
果然,在encore song最後一曲,就是Paradise City ,當爆破一出現,全場high翻了,詞窮,無法形容了,其中最爽的,Ashba背者slash的標誌吉他,Gibson Les Pual classc,這點我就不高興了,一來台灣,就把我的Las Pual借走了,也不打聲招呼,這小子~~~
 
還好,這位老兄已經還我了~~
 
 
 
和DVD一樣,最後吉他手歇斯底里的狂飆吉他,這是最高潮的演出了,第一次看新槍飆Paradise City ,Ashba 及 Ron互相尬及他的演奏,真的再一次肯定,直到最後,Axl Rose喊者:thank you !! taiwan~~taipei~~ goodnight~~最後一發的爆破,終於是要真正的結束了,當Axl Rose拉者全體團員的手,向全場觀眾致意時,全場給予熱烈的回應,此時雨已經大到濕透了全身。
 
 

YouTube 影片

 
 趁散場的光線,趕快記錄這場質回票價的音樂會
 
yes!!~~we rock!
 
 
 
 
 
 
 
 
ㄟ..........這位老頭是.......
 
 
散場情景
 
 
 
 
 搖滾夥伴的搖滾之夜
 
 
散場井然有序,場地清潔不亂,台灣人!!有水準~~~
 
 
 
 
門票要留下來做紀念(記錄 )
 
 
 這是傳說中的辣妹嗎??現在才出現
 
 
閃光了!!場地真的很乾淨
 
 
 夢寐以求的搖滾區
 
 
 後記
台灣觀眾進步了,年輕人充滿活力熱情,20多年前演唱會,我記得大家都正經危坐,連encore都不敢叫,還要勞余光先生出來問大家,"要不要請歌手再幫我們唱一曲啊",到現在的活潑熱情,真的是進步了。
 
雖然這次的演唱會,音響效果是敗筆中的敗筆,但是,精湛夠水準的演出,彌補了音效,相信這一次,很多人會對新槍改觀了,期待他們能有更好的創作,同時也期待我們台灣的主辦單位能更進步,能辦出更具國際水準的演唱會,不要再架兩三對喇叭就草草了事了。
 
啊~~還有,散場時,場地很乾淨,都是一流的台灣人。
 
隔天TVBS新聞有報導,說當天觀眾2萬多人, 恩 ~~很不錯了!!
 

YouTube 影片


 
 
 
 
Guns & Roses Chinese Democracy World Tour
2009-12-11 Taipei , Taiwan

Setlist :

1. Chinese Democracy
2. Welcome To The Jungle
3. It's So Easy
4. Mr. Brownstone
5. If The World
6. Live And Let Die
*Richard Fortus Solo (James Bond Theme)
7. There Was A Time
*Frank Ferrer Drum Solo
*Tommy Stinson Bass Solo
8. My Generation (Stinson vocals)
9. I.R.S.
10. Rocket Queen
*Dizzy Reed Piano Solo
11. Street Of Dreams
*DJ Ashba Solo
12. Sweet Child O Mine
13. November Rain
*Ron Thal Solo (Pink Panther)
14. You Could Be Mine
15. Shackler's Revenge
16.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


**--- ENCORE ---**

17. This I Love
18. Better
19. Paradise City

演唱會後幾天,Axl Rose在Twitter對台灣樂迷的感謝。









 
 
最後謝謝富士F-10,讓我隨身記錄生活

1-10 of 13

Comments